1.本项目从教育理念、教学模式、教学方法、评价体系、师资队伍、国际化项目等六个维度,参照国际标准,结合学校实际深化改革、探索创新,构建了地方院校的国际化卓越医生培养体系。
2.创新了一种既符合地方院校实际的,又能推进医学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基于基础-临床教师集体备课、同堂授课的“学科为中心的”教学模式。地方医学院校肩负着为所在地区输送医疗工作者的重要任务,2020年河南省每千人口执业(助理)医师2.7人,距离当年全国平均水平2.9人,以及2021年3.2人的十四五发展目标还有较大缺口,因此招生规模短期内不可能大幅缩减。在大规模招生、师资力量有限的情况下,无法照搬国外小班精英教学模式。为了加强学科间的联系,我们在“以学科为中心”的教学模式基础上,由附属医院推荐呼吸内科、消化内科、心内科等常见病科室临床教师,与基础医学教师共同成立了课程组,开展基础-临床教师集体备课、共同编写临床案例,确保学生在早期的医学基础课程中即接触到鲜活的临床教学案例。同时,部分内容由基础-临床教师同堂授课,该模式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,有利于基础和临床的融会贯通,有利于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,提升岗位胜任力。
3.创新了以能力为导向的个性化形成性评价体系。学院探索实施了个性化的“九选三”评价体系,学生可以从教师提供的标本制作、微课制作、科普论文等9个项目中,根据特长和爱好,任选3个作为平时成绩,实施中,加强教师的指导点评,真正实现以考核促学习的积极作用。